長大后彌補童年的缺失,報復性補償心理怎么破?
發(fā)布時間:2023-06-21 10:30:55 | 來源:央視網(wǎng) | 作者:姚抒廷你是否有類似的經(jīng)歷:小時候想要一件玩具卻沒有得到,長大之后就一定要擁有,即使很少再把玩,但擁有了就會有很大的滿足感;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長大之后喜歡囤貨,感覺只有周圍堆滿東西的時候,才會有安全感。
這樣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童年報復性補償”,被網(wǎng)友形容為“就像小時候心里有一個窟窿,長大了以后費盡心思想補上”。其實小時候很容易獲得物質(zhì)滿足,比如一些零食、一個玩具都會帶來滿足感;反之,沒能得到的痛苦也會長期留在心里,成為執(zhí)念。童年的“遺憾”帶來的報復性補償行為究竟該怎么應對?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韓卓認為,小時候長期處于提出要求被拒絕,且父母沒有給予情感支持和原因解釋的情況下,比較容易造成成年期的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如果這種行為不影響正常生活、消費,并不能稱其為心理問題,它只是一種心理行為。一旦情況嚴重,一定要做一些心理咨詢,在專業(yè)人員的幫助下糾正行為。
《新聞+》記者:不少網(wǎng)友都提到自己或多或少存在童年報復性補償?shù)男袨?,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韓卓:首先我認為報復性補償?shù)男袨榭赡苁且驗樾r候被父母拒絕過物質(zhì)上的請求,并受到嚴厲的、缺少關愛的、沒有緣由的拒絕,這會使孩子留下陰影,導致成年之后出現(xiàn)童年報復性補償?shù)男袨椤?/p>
孩子如果長期處于提出要求被拒絕,卻不知道為什么被拒絕,也不知道拒絕合理性的環(huán)境下,他就會認為這個拒絕是父母既拒絕了物質(zhì)請求,也拒絕了對他情感需求的關注。
一般父母在教養(yǎng)方式上主要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父母給予溫暖的程度,另外一個就是規(guī)則的要求。我們認為最好的是高規(guī)則、高溫暖的家庭,但如果父母是高要求、低溫暖,比如對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但對于孩子的需求只是一味拒絕,我們一般稱之為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人就會認為自己應該做很多事,而情感需求總是被忽略,所以他們會在成年后爆發(fā)一些報復性的補償行為,滿足童年的缺失。
《新聞+》記者:如果在童年留下了遺憾,導致成年期產(chǎn)生報復性補償?shù)南M行為算是一種心理問題嗎?
韓卓:我們把一個心理現(xiàn)象定義為一個心理問題,一定是由于這個行為給個體帶來了不便、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或者影響了個體功能,比如說影響了個體的社會功能、學習功能、社交功能等,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認為這是一個心理問題。
我覺得這種童年報復性補償?shù)男袨橹灰挥绊懻I睿热缯f不是負債去買某件東西,它其實不算是一種心理問題,只是一種心理行為。
《新聞+》記者:如果存在童年報復性補償?shù)南M行為,需要糾正嗎?
韓卓:其實我覺得大部分人的報復性消費行為基本沒有達到病理化的水平。如果在極少數(shù)的情況下,真的給個體帶來了痛苦,達到了心理問題的程度,那我覺得就需要去做一些行為上的努力去糾正這件事。
首先需要把對物質(zhì)上的報復性消費的需求和對情感滿足的需求解綁,不要將內(nèi)心或者情緒上的需求都寄托在某種物質(zhì)上。我們可以嘗試其他追求,轉(zhuǎn)移自己的滿足點。
其次,可以使用記錄法,記錄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比如將哪一天報復性消費了一個什么東西、帶來了哪些積極情緒、事后帶來了哪些困擾都記錄下來。如果是報復性消費的病理化行為,個體一定能夠發(fā)現(xiàn)表格中的記錄是弊大于利的。這種方式有助于個體清晰地意識到消費行為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和情緒的釋放,個體應該控制自己,逐漸減少這樣的消費行為,避免造成更多痛苦。
如果情況嚴重,已經(jīng)對自己或家庭造成了很嚴重的痛苦,或者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那一定要去做一些心理咨詢,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做心理咨詢不代表有疾病,而是為了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盡快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矯正,能更好地面對生活。(記者/姚抒廷)
重整行裝,從“心”啟航——開學心理調(diào)適指南2023-08-29
滬上中小學開學在即,心理教師支招化解“準高一”焦慮2023-08-29
購買“情緒價值”成時尚 新業(yè)態(tài)需要新規(guī)范2023-08-29
心理問答 | 我喜歡經(jīng)常拉黑別人是什么心理2023-08-29
AI可以讀取人心了 心中的小秘密還能藏多久?2023-08-28
婚姻中最可靠的粘合劑是感情而非所謂的“條件”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