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中國論壇 | 發(fā)展基于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
發(fā)布時間:2023-09-21 11:07:35 | 來源:中國網(wǎng)心理中國 | 作者:劉偉政治心理學在改革開放之后發(fā)展得不是特別景氣,但一直在往前推進。今天,應該如何考慮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我的主張是要發(fā)展基于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
政治心理學研究現(xiàn)狀
我從2009年開始在武漢大學政治學系講授政治心理學課程,至今也有14年了。我本來的研究領域是基層政治,其中也涉及村干部和村民的心理與行為,所以就基于深化鄉(xiāng)村治理研究的考慮,把研究領域推進到農民政治心理這一塊,并結合專業(yè)教學一直在往前拓展,包括向其他群體的政治心理與行為領域推進。在授課和研究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受到普遍的問題有三個方面:
第一,國內政治心理學課程所使用的相關教材,關注的議題、使用的案例和材料,使用的概念、理論和分析范式,大多是從國外翻譯或照搬過來的。諸如選民心理、總統(tǒng)人格等“別人的故事”,雖然對理解中國也有參考價值,但如果缺乏對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注,往往使得教學與研究脫離當代中國治理的基本場景,或者過于淡化當代中國治理場景的影響,而將相關研究簡化為一個純粹的心理計量問題。這樣做調查、做統(tǒng)計、寫論文,實際的價值可能非常有限。
第二,國內外關于政治心理和行為的實證研究日益精細化和碎片化,方法越來越好、研究越來越專,但有時與宏大政治和現(xiàn)實政治的關聯(lián)并不是非常密切。作為一種知識,它非?!熬珳省?,但和“政治”沒有很大的關聯(lián)度。
第三,國內部分政治心理學研究缺乏對當代中國治理的總體把握,或者缺乏對當代中國政治和治理內在邏輯的基本判斷;進而在將心理邏輯與政治邏輯關聯(lián)時,會發(fā)生一些判斷的偏差,甚至出現(xiàn)一些常識性錯誤。一些政治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文章,具體判斷、研究結論在數(shù)量關系上好像是成立的,但與我們對當代中國政治的基本感受則明顯相悖,或者說不是很協(xié)調。特別是量化這一塊,對政治的理解往往有一定偏差。這可能是因為一些學者缺乏對當代中國政治的基本把握,在沒有研究積累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政治心理學研究所致。
因此,我們需要回到當代中國政治和治理的場景中,去判斷什么是重要的或急迫的政治心理問題。諸多的政治心理問題之間呈現(xiàn)什么樣的結構?彼此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聯(lián)?另外,對相關的政治心理問題而言,什么是更為有效的解釋?是心理路徑的、政治路徑的,抑或何種意義上的搭配路徑?
基于中國治理場景的問題意識
基于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其問題意識一定是扎根于當代中國治理過程的,需要回應當代中國政治和治理中真實存在的重大問題、基本問題、主要問題、熱點問題或前沿問題,并且致力于從心理的角度解釋和分析當代中國治理過程(心理是如何影響治理的),或者是從當代中國的治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心理邏輯(治理何以塑造心理)。
王麗萍老師的近著《政治心理學》最后一部分引用了一個觀點,認為政治心理是一條雙行道,一方面是心理過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特定的政治體系對社會成員思想、情感和動機的影響。王老師認為,相對于心理過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政治心理學領域現(xiàn)有的研究似乎忽略了政治體系對心理的影響。對這個看法,我是認同的。上述兩個方面不可偏廢,而且都可以放到中國治理場景中去展開研究。當代中國治理是在獨特的歷史脈絡、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基礎之上展開的。中國具有獨特的縱橫權力結構,既有獨特的中央、地方和基層縱向結構,也有獨特的政黨、國家、市場與社會的橫向結構。在相應制度、體制和機制的規(guī)約下,獨特的治理過程得以展開,而所有的政治心理現(xiàn)象都要放到這樣的治理結構中進行研究。
因此,基于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一方面可以對當代中國治理過程的理解有所貢獻;另一方面可以深入中國治理過程,并在中外比較的基礎上,挖掘新的心理學原理。未來短期內,國內政治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貢獻還是在第一方面:通過心理學角度來更好地理解或解釋當代中國治理過程。最終,在政治心理學原理上能夠有中國自己的突破,那就是打造政治心理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更高階段。
科學性、合理性與適用性相統(tǒng)一
對于國內的政治心理學教學和研究,兩個拓展方向都很重要:一方面是持續(xù)跟蹤國際學術界政治心理學前沿的議題和研究方法,更新我們對政治心理學概念、理論和方法的認識;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發(fā)展基于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
做好基于當代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研究,前提是對當代中國政治和治理的理念、體系、制度、結構、過程和原理要有基本的經(jīng)驗感和把握能力。這可能需要長期的學術積累,才能做好有學術想象力的政治心理學研究。因為這需要對當代中國政治有一個基本的感覺,而不是在缺乏基本經(jīng)驗感的情況下,倉促地應用心理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進入研究議題。
做好基于當代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要基于科學性、合理性與適用性相統(tǒng)一的要求,反思現(xiàn)有的政治心理學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議題選擇、分析范式、研究策略、材料運用、研究方法、量表設計、問卷設計以及話語選擇。
在議題選擇這一塊,除了比較難研究的議題外,還是有很多重大議題可以研究,包括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體系的民眾內化度,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政治合法性再生產(chǎn)問題,新政治情境下黨員干部及普通黨員心態(tài),新治理要求和規(guī)范下的公務員群體心態(tài),國家發(fā)展、政治導向與學者群體的心態(tài),產(chǎn)業(yè)工人的政治心理,城鄉(xiāng)邊緣群體的政治心理及其行動邏輯,逆全球化進程中的公民身份與民族主義,獨特整合路徑中的少數(shù)族群的國族認同,治理變革中的民眾政治心理與行為邏輯,政治歷程與民眾心理的代際差異與沖突,青年人的政治價值觀、效能感與參與度,等等。這些議題既涉及主流群體,也包括邊緣群體,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間。
在分析范式方面,政治心理學不要把研究做窄、做得太枯燥了,只剩行為主義這一條道。量化是非常重要的,但量化也要講好一個故事,也要和經(jīng)驗關聯(lián)起來。除了量化的路徑,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的路徑,特別是對于中國治理場景中的政治心理學而言,法國社會學傳統(tǒng)和德國文化哲學傳統(tǒng)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另外,還有幾個要點值得注意:一是在方法論問題上,西方的政治心理學是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但是,該怎么平衡和協(xié)調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關系主義、情境主義?因為中國的很多事情要放在整體、關系和情境里面加以理解,而不是簡單還原為個體就能講清楚的。二是從社會中心的角度去做中國的政治心理研究,當然能看出很多問題。但是,我國還有特別重要的政治與治理過程——國家關照社會,國家關照個人的方向也非常重要,所以國家中心論、政府中心論、政黨中心論的分析范式不能忽視。因此,心理學的個人本位、社會本位不應該成為唯一選擇,因為所有現(xiàn)象都是嵌入整個政治與治理過程的。所以,分析范式是不是要作一些反思和調整?在分析范式的多元化過程中,我們最好能夠激活政治心理學研究的學術想象力,并提升解釋力。
在研究策略這一塊,目前大家最為熟悉的是行為觀察和因果關系,這是社會科學式的,行為主義的。實際上,許多有意思的政治心理學著作,不完全是社會科學意義上的,而是包括基于人性假說的不斷推演,以及文化模式和心理定勢的總體判斷——當然這個也有爭議,但它也能解釋一些問題。此外,還包括充分內省與推己及人,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力、設身處地的能力充分地激發(fā)出來,去理解各類政治人。另外,還包括情景還原和文本解讀,這是比較人文主義的路徑。我們不能丟掉這些路徑,否則政治心理學研究就失了趣味,也不好看。
在材料運用這一塊,除了調查數(sh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網(wǎng)絡留言之類的大數(shù)據(jù)外,尤其要重視深度訪談材料和口述史資料,以及日記、檔案、回憶錄、深度報道、紀實文學、教科書、影像資料、民謠、段子等。這些資料對于理解中國治理過程中鮮活的政治心理現(xiàn)象,是更有解釋空間的,更能推進對相關問題的認識。量化數(shù)據(jù)的優(yōu)勢是“科學”和“準確”,但它可能把問題做窄了,甚至跑偏了。
在研究方法這一塊,首先是量化研究的科學性仍需進一步提高。目前比較新的方法有設計性實驗和自然實驗。這些前沿方法的使用還不是很廣泛。我個人比較偏好質性研究,就我的感受而言,訪談材料、口述資料的運用以及單個政治人,特別是對一些典型政治人物的深度挖掘還有很大的空間。目前,我國的政治心理傳記還是太少了,包括退休官員的政治心理傳記,都很值得去做。像黃樹民《林村的故事》中的深度描寫,就很有政治心理學的價值。研究方法中,還有不同類型的多個案比較、標志性事件的過程追蹤以及文本解讀和話語分析等,都是政治心理學研究可以拓展運用的。
在量表這一塊,課堂上我們常會講到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量表、威權主義人格量表等,但量表的一些問題需要調整。我們應當基于中國的治理實踐和我們的生活感受予以轉化,用我們的場景和語言來重新設計相關問卷,嘗試設計或優(yōu)化一些量表,比如中國民眾的民主觀、自由觀、正義觀、平等觀以及政治支持的相關量表。諸如中國黨政干部政治素質考察量表之類比較規(guī)范和成熟的量表,也可以作為政治心理學研究的參考。另外,關于政治態(tài)度、政治認同、政治信任等問題的一系列調查問卷,都可以基于中國治理的新進展加以優(yōu)化。
在話語選擇這一塊,涉及內容較多?,F(xiàn)有的政治心理學話語主要是學術話語或科學話語,而實際進入中國治理場景,讓非專業(yè)或專業(yè)外的人也有興趣看,就需要使用一些傳統(tǒng)話語、官方話語或日常話語。比如筆者近期關于“民心政治”的文章,討論的既不是純粹的官方話語,也不是傳統(tǒng)的民心政治——現(xiàn)在的“民”,不是原來的臣民,而是公民、人民。類似的話語,其實可以重新激活,從而注入新的內涵。另外,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怎么加以轉化?正式與非正式話語、公開話語與私密話語、精英話語與大眾話語、外顯話語與內隱話語、直白話語與曲折話語等,怎樣在對照中把它們的元素轉化成可運用的政治心理學概念?然后再把這些概念進一步學術化,使它和現(xiàn)有的政治心理學概念進行對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話語其實蘊含著許多學術上的靈感,經(jīng)過適當?shù)母脑旎蛱峒?,是不是能夠變成比較規(guī)范、具有中國本土特點的政治心理學概念?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偉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地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音樂療愈”助力基層心理健康建設 真情服務敲開特殊群體“心門”2023-09-22
北京市海淀區(qū)成立青少年保健基地 將培養(yǎng)千名青少年心理委員2023-09-22
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警惕“空巢老人綜合征”2023-09-21
心理中國論壇 | 發(fā)展基于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2023-09-21
“蘿卜刀”走紅,心理專家:或會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影響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