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家庭暴力日:如何幫助目睹家暴的孩子驅散心中“陰霾”
發(fā)布時間:2023-11-24 10:11:2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黃國平11月25日是聯(lián)合國確立的“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也稱作“國際反家庭暴力日”。家庭暴力不僅侵犯了受害者的人格尊嚴和 身心健康,甚至威脅生命,給社會帶來了不穩(wěn)定因素。本期策劃圍繞“家庭暴力”主題,讓大眾警惕家庭暴力,阻止家庭暴力創(chuàng)傷的代際傳遞,力求協(xié)助目睹家暴的孩子走出心靈暗夜。
“我經常做噩夢,夢見父母打架、吵架,經常被嚇醒,經常夜間哭泣……”
雖然他們身上沒有傷痕,卻常常在家人暴力相向時,躲在家的角落里哭泣、惶恐、神傷……他們是一群期待您協(xié)助走出心靈暗夜的目睹家暴的受害者。
“父母沒有打我,可比打我還痛!”
案例
她是一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23歲,目前居住在母親朋友家中。她不愿意回家,不愿意提起父親。當面對甚至別人提到父親的時候,身體都緊張、發(fā)抖,以至于這段時間她想過要斷絕父女關系。
在她的記憶中,父親是個喜怒無常的人,是個魔鬼,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從小就這樣。最初母親很軟弱,以為忍讓會換來父親暴力的終止或減少,但情況并非如此。她多少次親眼目睹父親如何咆哮著擠壓母親,捶打母親的身體、頭部,多少次看見一個懦弱的女人蜷縮在房間的角落哭泣、呼喊,祈求父親手下留情。這時,如果自己去拉、去勸,往往被怒聲呵斥,或一并遭受打罵。
記不得從什么時候起,母親開始反抗,不要命的,見什么就砸什么。有一次,母親拿起酒瓶拼命砸向父親,父親頓時鮮血直流,被送往醫(yī)院救治還縫了幾針。此后,父親動手的頻率有所減少,但依舊罵人、隨意發(fā)脾氣。
她慢慢地感到窒息、不想多說話、不想回這個家,甚至她開始懷疑自己,經常有想死的念頭……
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
“家庭暴力”一詞用于描述家庭成員之間的身體、性或情感(包括言語和經濟)虐待。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兒童通常被稱為“兒童證人”或“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
據(jù)婦聯(lián)統(tǒng)計,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就有大約30%的婦女在遭受家庭暴力。而來自暴力家庭的兒童中,多達90%的孩子親眼目睹了父母之間的虐待行為;并且50%的父親在虐待妻子的同時也會虐待子女。
即使沒有遭受到暴力打罵,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產生的心理影響,與親身遭遇暴力傷害的心理創(chuàng)傷非常相似。
目睹家庭暴力對身心的損害
對于孩子來說,家是港灣,是人生的第一個生長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導師。如果家不再溫馨,那么對于孩子來說是毀滅性的。
目睹家庭暴力后,孩子會經歷三個階段的身心損害:
1當時的反應:
害怕、哭泣,逃離暴力現(xiàn)場,卷入暴力事件(保護或者遭遇暴力傷害),假裝暴力沒有發(fā)生,自我封閉,黏著家人而不愿意上學等。
2事后的反應:
情緒認知方面:
恐懼焦慮(擔心暴力再次發(fā)生,害怕失去父母,不敢表達憤怒情緒)
羞恥(覺得只有我家才有家庭暴力,很丟人)
罪惡感(認為是自己的錯)
悲傷(想起父母互相傷害)
無力、無助感(沒有辦法阻止暴力發(fā)生,沒有人可以幫我)
困惑(我該愛還是恨他們?能站在哪一邊?敢站在哪一邊?)
壓抑、隔絕自己的情緒
自我貶低,難以信任別人
行為方面:
回避退縮(怕與人談起家庭的相關問題)
退行(尿床、吸吮手指、幼時的口吻,分離焦慮)
過度討好、照顧他人(過度表現(xiàn),希望贏得父母的開心;害怕矛盾沖突;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攻擊破壞行為(自傷、毀物、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游戲成癮)
學業(yè)成績下降
生理方面:
頭痛、胃痛
感到疲倦、思睡
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感冒
食欲下降或暴飲暴食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3長期的影響:
自卑、抑郁、焦慮或情緒不穩(wěn)
敵意,難以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
沖動,模仿或學習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
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和男權思想
如何幫助身心損害的孩子們
保證生命安全
生命安全是危機干預中最需要優(yōu)先考慮的,包括避免再受暴力傷害、確保居住地安全和維持生活的開支。所有從事兒童工作的專業(yè)人員,包括醫(yī)生、護士、教師和社會工作者,都可以及時為孩子提供保證生命基本安全的有效幫助。還要積極為孩子尋求其他親屬的情感支持,減少恐懼和孤單。努力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盡快恢復孩子日常的生活規(guī)律。
在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上,嘗試鼓勵孩子講述自己的內心感受,穩(wěn)定、正?;榫w反應,挖掘并認可其積極應對的心理資源,幫助面對暫時的困難,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婦聯(lián)、社區(qū)、兒童庇護中心,也可以為孩子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包括申請法律咨詢和援助。整個社區(qū)都需要參與進來,形成共識,明確表示任何暴力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
給父母提供幫助和支持
積極為父母提供關于家庭暴力服務的資源。不少施暴者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精神、心理和行為問題,包括酗酒、毒品使用、情緒暴躁和沖動人格等,都是暴力使用的風險因素。有些施暴者在兒童青少年時期也曾遭遇過暴力傷害,這種創(chuàng)傷性心理在成年以后變得更為敏感和容易暴怒,需要及時的心理咨詢或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施暴者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本身求助的愿望并不強烈。
所以,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以及減少恥感是啟動咨詢動機重要的考量因素。被施暴者也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失眠等情緒困擾和身心損害問題,不僅影響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人際關系,也可以通過撫養(yǎng)、照料等行為內化方式,逐漸將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因此,他們也需要積極的心理干預。
鼓勵以尊重和非暴力的建設性方式解決家庭沖突。作為家長,首先要充分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時要學會通過語言來感受孩子的真實需要,傾聽孩子的請求;其次要觀察和分析孩子的需要是否已被自己真正感受到;最后要將自我的觀察轉化為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告訴孩子。鼓勵在親子教育和精神心理等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形成良好的溝通和問題解決模式。
針對孩子的心理干預
發(fā)生家庭暴力的父母當事方,往往將更多身心專注于沖突處理和自己的傷害或感受,致使目睹暴力孩子的情感需要經常被忽略。如果父母之間的暴力傷害已經發(fā)生,那么心理專業(yè)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避免讓傷害擴大和延續(xù)化。針對孩子的心理干預,需要注意如下內容:
主動關心關懷孩子,建立咨詢信任感;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覺,尊重他們的想法,不要單純地說教;
不要因為好奇而過多過細地追問暴力的細節(jié),避免二次心理創(chuàng)傷;
告訴他們,其他孩子也有這樣那樣的煩惱,他們并不孤單;
幫助孩子學習解決沖突的技巧和非暴力的玩耍方式;
告訴孩子:父母的暴力行為,不是孩子的錯;
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樹立新的生活信心。
如果是年長的青少年,甚至已長大成人,目睹家庭暴力的時間可能更久遠。要全面詳細評估對他們心理的持續(xù)影響,是否符合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復雜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邊緣人格障礙診斷,是否存在焦慮抑郁、失眠、自傷、自殺行為等。
藥物治療通??梢詫ΠY處理,心理治療是目睹暴力導致創(chuàng)傷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建立穩(wěn)定、安全的治療關系,認知行為治療和辯證行為治療是常用的方法。除了優(yōu)先關注孩子緊迫的精神行為問題如自傷自殺、傷人毀物以外,影響孩子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相關問題需要建立類似個案管理的綜合策略,包括父母、老師以及社區(qū)工作者都需要參與其中。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為數(shù)眾多,他們受困于心靈暗夜,跌跌撞撞,尋路無門。希望全社會關注他們,一起匯聚起強大的力量,閃耀多彩的光芒,照亮孩子回家的路!(黃國平/四川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 《心理與健康》雜志特約供稿)
花了高價卻被騙! 心理咨詢,緣何成“心病”?2024-04-25
心理觀察 | 走近回避型依戀者 如何尋找真愛?2024-04-25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精神衛(wèi)生條例》出臺 7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2024-04-24
心理百科|時常感到"百無聊賴",也是一種病嗎?2024-04-24
孤獨癥的音樂療育:因愛遇見 “樂”以忘憂——星光益彩天真樂團紀事2024-04-24
陪伴失獨老人走進春天 鎮(zhèn)江公益志愿者開啟“心理健康春之旅”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