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接電話”話題登上熱搜 聽聽心理學家怎么說
發(fā)布時間:2024-11-15 13:28:38 | 來源:中國網(wǎng)心理中國 | 作者:馬曉玉 周卓玥 楊旭斌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收到來電時,不想接又不能掐斷,于是就擱著;撥出電話前,反復回想接下來要說的話;一次次退出即將撥出去的通話界面,最后還是在微信上留言“在嗎?”……
當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你可能是患上了“電話恐懼癥”。近日,“害怕接電話其實是種社交焦慮”話題登上熱搜,引起了一波共鳴。
不知何時,電話這一曾被視為溝通橋梁的工具,悄然轉(zhuǎn)變?yōu)榱艘环N負擔,一種需要盡力規(guī)避的“挑戰(zhàn)”,“患者們”能發(fā)微信絕不打電話,能打文字絕不發(fā)語音。不過,在心理學家看來,這算不上是一種心理疾??;在社會學家看來,這只是一種被建構出來的概念。
當不打電話成了一種新禮儀
你最害怕哪類電話?記者梳理了社交平臺上的高贊回答。
有人是害怕領導的電話,“領導給你打電話一般是因為微信發(fā)了很多消息你沒回......”“并不,我領導直接打電話,消息一條不發(fā)?!薄拔翌I導微信只發(fā)一條,一分鐘內(nèi)我沒回復他就打電話了。”
有人是害怕親屬的電話,“就怕有啥突發(fā)情況?!钡灿腥苏孟喾?,“上班過后就很害怕接電話,看到是親人的就不害怕。”
此外還有“0”開頭的未知來電、孩子老師電話,手機一震動,心里就一抽。能打動“電話恐懼癥”患者的,恐怕只有快遞和外賣小哥的電話了。
關于這一癥狀,其實早在多年前一篇題為《新世紀社交禮儀:沒事別打電話! 》的文章中就深有體現(xiàn),其總結了人們害怕接電話的各種心態(tài),并提到:“作為一種最直接入侵私人空間的社交工具,電話似乎越來越不受歡迎。”
據(jù)中國產(chǎn)業(yè)信息網(wǎng)調(diào)查,從可追溯的2013年起到2021年,中國人平均移動電話通話時長每年都呈下降趨勢。國人移動電話通話時長的減少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逐漸替代了移動電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電話恐懼癥”。
一種被社會建構出來的概念
為什么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在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與心理學系副教授袁芮看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從學理上來看的話,我會傾向于認為它是一個被社會建構出來的概念?!?/p>
“電話恐懼癥”患者有一個明顯的年齡分層,18歲到34歲左右的年輕人更可能出現(xiàn)所謂的“電話恐懼癥”。袁芮表示,18~34歲的年輕人可能是大學生,可能是職場人士。大學生群體可能就與“Z世代”特征緊密相關,而職場人士則可能會受到職場文化影響。從共同上看,則與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習慣有關系。
此前,一項針對英國上班族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70%的千禧一代在電話響起時會感到焦慮。而美國一項針對22至37歲人群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接電話焦慮的人高達81%。更有調(diào)查將這些害怕接電話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年輕人稱為“沉默的一代”。
袁芮表示,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成長的他們,線上聊天是從小就習慣的生活方式,用精心挑選過的文字、表情、熱梗來溝通,不僅更為生動,還可以有更加彈性的時間去思考回復的方式,避免即時對話中可能出現(xiàn)的尷尬或失誤。
“相比短信或社交媒體上的文字記錄,直接打電話還缺少一種保障?!痹潜硎?,人們擔心通過電話溝通時,如果沒有事先錄音備份,就可能涉及權益保障的問題;又或者說,假設自己在電話中的表述不夠完善,反倒會被有心者錄音留檔,再經(jīng)過斷章取義的加工后,公開到社交媒體,風險更大,尤其是職場人士。
此外,電信詐騙、騷擾電話、推銷廣告、未知號碼等電話的不斷涌現(xiàn),可能也會讓年輕人接到電話的時候會特別的審慎警惕。
在來電的不確定性、電話的即時回復性、過去的負面經(jīng)歷、社交焦慮、世代特征等諸多的因素構建下,“電話恐懼癥”就誕生了。
“電話恐懼癥”算不上心理疾病
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治療師彭莞鴻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電話恐懼癥”算不上是一種心理疾病,不需要把問題放大化。
“疾病和心理問題,有一個明顯的邊界,這個邊界對于心理治療師來說,是一個比較‘0’的概念,它可以偏左或者是偏右;可以是疾病,也可以不是疾病。具體問題則要情景化,個體化的角度去看待與分析,是所有電話都不敢接打了嗎?還是說只有在對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時間、或者是特定場景下的鈴聲工具感到恐懼?!迸磔给櫛硎?。
在心理學當中,有很多與“電話恐懼癥”類似的概念,如廣泛性焦慮。這類患者往往預期焦慮閾值較低,且泛化,對于正常人來說很稀松平常的小事會在他們腦海中被反復預設。如吃飯時,筷子該怎么拿,碗該怎么放,要跟誰坐在一起,應不應該主動點菜。這些焦慮有時還會表現(xiàn)在軀體上,比如說手抖、胃腸道不適表現(xiàn),如反酸惡心等。
個體該如何緩解“電話恐懼癥”?彭莞鴻建議到,首先是要建立正向連接。從能掌握的簡單場景開始,把握主動性和能動性,比如與親人朋友拉家常,“今天過得怎么樣?”“吃了什么美食?”隨后逐步延長溝通時間,通過簡短有效的溝通獲得正向反饋,增強自信和掌控感,認識到自己可以建立有效的溝通。其次是要接納自己,有一定的容錯空間,即彈性心理空間,接納自己在某些場合可能表現(xiàn)不完美,但不影響關鍵問題。
同時,還可以采用心理學中最常用的放松訓練:呼吸療法。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就可以通過鼻息口呼拉長呼吸節(jié)律,感受氣息在身體內(nèi)的流動,從而將焦點關注在呼吸及呼吸所帶動的肌肉和身體反應上,達到焦點轉(zhuǎn)移的目的。
知名傳播學者彭蘭曾提到,當各類社交媒體都聚焦于“連接”時,適度選擇反連接則是數(shù)字媒介時代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這種素養(yǎng)亦是人在技術面前保持主體性的前提之一。面對“電話焦慮癥”,我們也可以采取適度的反連接,保持適當距離也挺好。(封面新聞 記者馬曉玉 周卓玥 楊旭斌)
幻聽時,大腦怎么了?上紐大科研團隊“重新定義”幻聽2024-11-15
“害怕接電話”話題登上熱搜 聽聽心理學家怎么說2024-11-15
環(huán)境、大腦與健康委員會成立 為個人和社區(qū)心理健康提供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2024-11-15
河南省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成立 開通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2024-11-15
警惕心理疾病的社交傳染 多種方式提升心理免疫力2024-11-13
心理健康與藝術共舞 武漢商學院“吹墨成畫”創(chuàng)新減壓法2024-11-13